![]() 徐志红展示彩虹西瓜瓤。 文\ 李艳玫 图\ 王程龙 近日,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三亚南繁基地试验大棚,看到藤上挂满了圆溜溜的西瓜。辛苦种植数月的西瓜材料即将迎来采收期,该所研究员徐志红一大早就钻进棚里,一会儿俯身观察材料,一会儿叮嘱技术员采收注意事项,一会儿询问新品种推广情况……一上午很快过去,她从棚里出来时,衬衫已被汗水浸湿,脸也热得通红。 每年10月来海南种植,第二年3月收集材料回河南,休整一个月,5月又去新疆种植,9月收获后又准备来海南……过去近20年间,徐志红利用海南这个“天然大温室”,选育出了几十个西瓜品种,为全国消费者送去“海南甜”。 ![]() 徐志红在试验大棚里查看彩虹西瓜长势。 追随父亲走上育种路 徐志红与南繁的结缘,可以从她小时候说起。“我的父亲是育种专家,他每年冬天去海南育种,第二年春天才回家,很少在家和我们一起过春节。回来后,他不时说起在海南的见闻和育种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十分向往四季温暖的海南岛。”徐志红说。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南繁育种,好似一粒种子,在徐志红的心里种下,生根发芽。长大后,她选择成为一名西瓜甜瓜育种研究员,也和父亲一样,追逐阳光和温度,来海南开展种子繁育、制种、鉴定等科研活动。 “过去南繁育种,比现在难得多。我们从郑州到三亚要花3天2晚,抵达后马不停蹄到处找试验田,累了就找一棵大树,在树底下打个盹。找到了试验田,就在田头搭个棚子,住在里面。”徐志红回忆。 “在田间育种,只有农时,没有节假日可言。”她依稀记得,刚来海南育种没多久的一年春节,大年初一她找来一口锅,煮了点稀饭,配些榨菜吃就算是过节了,吃完又马上回地里干活。 尽管如此,艰苦的工作条件并没有让徐志红退缩,因为她知道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一般需要经过7代至8代的选育定型,而经过南繁加代后,农作物的育种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科研人员克服困难加紧育种,优良品种才能加速从南繁基地“走”向全国。 好在,近年来南繁基地的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徐志红团队早已告别四处找地的日子,他们有了固定的试验大棚和住所、齐全的科研设备,可以更加专心地投入育种工作。 ![]() 徐志红选育的西瓜新品种。 小西瓜瞄准大市场 在试验大棚内,各式各样的西瓜采用立体吊蔓的方式种植,徐志红在蔓丛中穿梭,只见她手握剪刀,麻利地剪下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每个品种的口感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大家都来尝尝,也给我们提点意见。”不一会儿,她抱着几个小皮球大小的西瓜走出来,热情地招呼到访的客人品尝。 说话间,徐志红切开一个果皮上分布着深绿色锯齿条带的西瓜,露出黄红双色瓤。她介绍:“这是‘美颜’西瓜,因纵切剖面像一道彩虹,也被大家称为‘彩虹西瓜’,它外观小巧玲珑,果皮又薄又脆,果肉香甜多汁。”一位客人拿起一块品尝后说:“入口即化,甜味中还有淡淡的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