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之窗,海口在线,海口热线,海口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海南周刊 | 居延有史 汉简为书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3-02-27

  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近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让分藏于各地的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大文献聚首一处,是迄今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其中居延汉简部分为观众全面展示了历次简牍的发掘成果,以实物与文字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居延汉塞的戍卒生活图景。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居延汉简(仿制品)。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削木为牍

  从考古发现来看,虽然纸在西汉就已出现,但真正推广使用是在东汉蔡伦造出更易书写的“蔡侯纸”之后。从先秦到汉魏,简牍一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写载体。常见的简牍一般以竹片或木片串成册,“册”字的来源便是书简串联后的象形。单枚简牍一般长20余厘米,宽0.5~1厘米,由上而下每简可写一行字。根据材质不同,简牍有竹简和木简之分。南方地区由于竹林较多,故而出土的多为竹简。像居延所在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利于竹子生长,故多为木简,居延汉简所用木材多为本地常见的红柳、胡杨等。

  居延汉简。

  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记载:“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力加刮削,乃成奏牍。”简牍并非削裁后就可以使用,其制作过程除了竹木的片解、修治,还有杀青等程序。竹片表面的竹青含有水分和油,不宜刻字,且竹木本身易被虫蛀,将其放在火上炙烤可以达到防虫且易刻字的目的。竹木烘烤之时,犹如汗蒸,故又名“汗青”或“杀青”。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后来成了史书的代名词,“杀青”现在则引申为影视作品完成了前期拍摄。

  流沙寻简

  居延汉简的发现最早要追溯到1927年,当时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委托,设计一条西北地区的航线。为此,斯文·赫定制定了赴中国西北实地考察气象的方案,其实他还想顺便盗掘附近文物。在斯文·赫定拿到北洋政府的批文后,中国学界的有识之士反对其成行,后经双方协商,共同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完成此次考察。

  考察进行到1930年,一位名叫贝格曼的瑞典学者,在居延长城烽燧遗址考察时,不小心将钢笔掉在了地上。在弯腰捡钢笔时,他无意间发现了一枚铜钱,经过确认,这是一枚汉代的五铢钱。在发现五铢钱的地方,考察团进行了全面发掘,随后一万多枚汉简横空出世。因为事先中国与瑞典签有带文字文物归中方所有的协议,故而这批汉简得以全部留在中国。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被日军占领,当时的居延汉简尚收藏在北京大学,并未如故宫文物一般提前转移,随时有被汉奸泄密给日本人的风险。当时北大研究所的助教沈仲章找到研究员周殿福,将汉简偷出。沈仲章又联系大金石学家徐森玉,将汉简送到了香港,交由香港大学代为保管。1941年,香港也即将被日军攻陷,汉简又由胡适设法运到美国暂存。直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交涉,这批汉简才回到中国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