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见博鳌·下南洋 文\ 李豌 行走在博鳌的各个村庄,你或多或少能听到一些华侨往事。如果说下南洋是一本书,书中至少有几个章节令人不忍卒读,此处的文字浸润着告别亲人的泪水、思乡的愁绪、初到他乡的坎坷遭遇。但大多数琼侨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勤奋刻苦、敢闯敢拼,硬是拼出了一番事业,归国后怀一颗热心通过捐资等方式造福家乡,推动海南对外交往,为这本书续上了温暖的结尾。 ![]() 去年十月二日,户外实景演艺《南洋往事》前奏版在公演。 袁琛 摄 去番:别亲离家 他乡务工 东南亚地区以前流传着一句海南俗语:“怕死不来番。”下南洋对琼侨的考验,从登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告别故乡的不舍,别妻离家的辛酸,对海上未知风险的担忧,比肩上的行囊重百倍。 《海南历史论文集》提到,当年琼侨从清澜、博鳌、藤桥、三亚、海头等港口出发下南洋,于冬至前后乘东北季风启航,“顺风时,数日可抵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下同),12日可抵星洲(新加坡),半月可抵曼谷”。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为帆船,需格外关注天气情况,半路遇风雨,很容易发生翻船事件。 博鳌镇留客村蔡家宅前院有一个关公堂,堂内供奉着关公像。这和蔡家森下南洋的经历有关。1896年,蔡家森从留客渡口登船去印尼时,随身带了一尊关公像。在海上,当风浪侵袭船身时,他紧紧抱住关公像祈求平安,最后顺利抵岸。 而顺利抵达目的地,只是下南洋要过的第一道关卡。早期下南洋的海南人,大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干着割胶、挖矿、搬东西等苦力活,或在店铺里打杂、跑腿,收入很低。 19世纪中期以后,东南亚很多地方处于欧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欧美殖民者通过代理人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招募劳工,甚至采取诱骗、拐卖等手段把华人劳工贩运到南洋。这些华工不仅没有人身自由,有时还会遭雇主鞭打。 蔡家森抵达印尼后,先是在望加锡市一家小吃店打工,后到都亚镇讨生活。刚开始他每天上班15个小时,一度病倒,靠同乡接济身体才恢复。 今年已经70多岁的博鳌镇退休干部莫泽禹告诉,他六七岁时随母亲从印尼乘机械船回国。那时,他的父亲在印尼一家饭店打工,主要负责炒菜,后来凑够钱才开了一家咖啡馆。 在他乡的生活十分不易,许多琼侨会通过侨批与家人保持联系,写一封了解家庭近况的短信,附上辛苦攒下的工资寄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