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日报 张慧膑 “要管好这片豇豆,现在价格不错,看这长势还能摘到3月底。”雨水至,田地里多了些湿润,广大农民抢抓农时,浇水撒药、育苗播种、抢收蔬菜,田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易克贤骑着一辆两轮电动车行至一处豇豆地时,和农户洪良忠聊起瓜菜的收获情况,叮嘱他要管好自己的这片田。 易克贤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研究员,也是崖州区临高村的“博士村长”。 去年,崖州区柔性聘请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122名博士人才,组成17个“博士村长”工作团队,按照“1+1+N”模式(1个“博士村长”工作队、负责1个村社区、带动N个产业发展),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海洋等多个行业领域,重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指导推广、科普宣传和“三农”人才队伍培训等内容,借力引智补短板,不断激发乡村新动能。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研究员、崖州区临高村“博士村长”易克贤(右一)察看斑兰长势。三亚日报 张慧膑 摄 借力引智补短板 59岁的易克贤是这批“博士村长”中年纪最大的,虽然已到了花甲之年,但他对“搞事业”的热情却不输年轻的博士团队。每次下村,他总是喜欢骑着那辆两轮电动车,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路上的“慢节奏”,他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为乡村发展献策,他的点子越来越多。 “易老师来了,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更清晰了起来。”说起易克贤,临高村党总支部书记苏雪峰感激中带着一丝愧疚:为了乡村的发展,易克贤和其博士团队基本每天都到地里忙活,白天教农户技术,晚上和村干部畅谈、规划产业发展。 进村第一件事,他和团队的9名博士就进行三周的摸底调研,了解村子现有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梳理中他发现,临高村存在“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且缺乏规划”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引进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及培训示范,随后博士团队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打出了套种的组合模式,在村民李振的4亩撂荒地上,团队开展斑兰、百香果、可可等特色蔬果的引进与立体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实现一地多用,目前斑兰产业已带来了经济效益。 对于现有的豇豆产业,易克贤和其博士团队成员张起凯也有“新招”。去冬今春,指导种植户洪良忠科学种植豇豆、合理施肥打药,成效留在了他的“笑容里”——10亩豇豆采收期比以往缩短10天,亩产增收1000斤,每斤收购价格增加1元。 “现在亩产有四五千斤,最好的收购价格赶上8元每斤。”博士进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洪良忠笑开颜,他的豇豆长得好,还能再采摘一个月,收入将达到10万元以上。 和易克贤一样,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对乡村发展也倾尽全力。 去年其博士团队入驻后,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路子,针对城西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制定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并依托南繁科技优势,着重发展豇豆、青瓜、茄子、玉豆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