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编者按 各位读者,自《看鉴海南》今年1月9日开播以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陪您走过了两个多月。期间,我们先后推出了风物季和花季,为您讲述了海南咖啡、海南可可、海南斑兰、海南椰子、海南山柚、海南大叶种茶、木棉花、水菜花、紫荆花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将按计划推出国宝季,带您探寻海捞瓷、海南沉香、海南黄花梨等奇珍异宝的前世今生。8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装载着瓷器的木帆船从我国东南沿海的某个码头出发,前往东南亚方向,行经南海水域,触礁沉没……接下来会有怎样的结局?敬请关注! 泱泱南海,潮起浪涌。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这片广袤的深蓝一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商贾往来不绝。受台风、暗礁等因素影响,时有船只搁浅、沉没,碧波之下遗留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陶瓷器。在收藏界,从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被称为“海捞瓷”或“海瓷”。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海捞瓷(组图)。 陈若龙 摄 “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在海底“沉睡”了成百上千年的海捞瓷重见天日后,将揭开哪些历史之谜,海捞瓷有何独特之处?《看鉴海南》国宝季第一期带您一一了解。 遗落南溟的古瑰宝 海南岛以南海域,自古以来是亚洲东部、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沿岸国家,海上通商和往来交流的必经之地。这里海上航线纵横交错,被誉为“世界第三黄金水道”。 然而,这片航船频繁经过的海域,也是潜伏在航线上的无声“杀手”。环礁的外缘水浅,涨潮时隐没,退潮时浮现,极易造成过往船只搁浅或触礁沉没。因此,这里水下沉船多,出水的海捞瓷等文物也多。 ![]() 附着凝结物的海捞瓷。 在中国考古界,有一支专门从事水下考古的队伍,他们在静谧的海底搜寻遗失千年的历史记忆,让“沉睡”的船只和瓷器重见天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曾任这支队伍的负责人,见证了许多海捞瓷发掘的过程。 “水的存在,排除了许多人为扰动,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了。”孙键说,在水下考古有一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 入夜的海水如墨,星光皎然,北斗闪烁。2007年3月17日深夜,孙键和考古队员乘坐的小船经过3天的航行,停泊在华光礁一带,“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工作启动。 “下水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成片瓷器,最终打捞上来的完整瓷器只有8000多件,不过和以往相比这一数量已经很难得了。”孙键说。 这次水下考古持续了50多天,出水的文物绝大部分为陶器、瓷器。陶瓷按釉色分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黑釉,按器形分主要有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有的碗上绘有仙人、仙鹤,并镶有小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