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之窗,海口在线,海口热线,海口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海南周刊 | 科技“候鸟”恋海南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3-03-06

  科技“候鸟”向南飞

  文\ 邱江华

  编者按

  南繁育种人员、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医疗领域学科骨干、已退休的水利专家……每年秋冬季节,总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候鸟”奔赴海南,第二年三四月返回内地。他们或利用海南的光热条件开展科研攻关,或受聘于海南相关单位,或在民间从事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出力献智。本期海南周刊聚集“科技‘候鸟’恋海南”,敬请关注!

  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田间忙碌。资料图

  1998年冬季的一天,从开往三亚的大巴车一路颠簸。坐在车里,20出头的乔卫华倍感新奇,这是他第一次从北方来到温暖的海南岛。车窗外,大海碧波荡漾,椰子树随风摇曳……处处皆景的热带风光让他的视线无法移开。

  彼时的乔卫华刚大学毕业,在山东一家科研院所工作,此行是随团队来海南育种。他未曾想到,此后的20余年,他几乎每年冬春都在这里度过。

  南繁育种、水利建设、技术咨询、科技志愿服务……近年来,基于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及自贸港建设提供的广阔舞台,越来越多科技“候鸟”选择在海南发光发热。和乔卫华一样,他们冬天来到海南,发挥所长在专业领域工作或从事志愿服务,第二年春末返回内地。而海南,也在想方设法为这些“候鸟”搭台筑巢,以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智力资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研究员易克贤(前)在三亚市临高村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豇豆。王程龙 摄

  南繁人在琼岛追光逐热

  今年春节假期,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天气晴好,最高气温达27℃,正是玉米生长的最佳时期。上午9点,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所长杨华如往常一样,身穿蓝色大褂,手拿回形针、授粉袋、剪刀和记录本,准时出现在科研基地。

  从事玉米育种工作以来,杨华和所里的其他科研人员每年辗转于重庆、云南、海南三地之间,实现了一年种3季玉米。“一个杂交组合要成为一个品种,要种10季。我们来海南,就能把育种周期从10年缩短到3年至5年。”杨华说。

  经常春节期间守在基地的他,还发现了在海南过年的乐趣。他说,春节前后,海南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米育种专家,大家闲暇时聚一聚,聊聊科研进展和新发现,经常可以有所收获。“比如,聊到谁发现了一种好材料,我们就直接把花粉取回来杂交授粉了,多好!”杨华笑着说。

  和杨华一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乔卫华从1998年至今,几乎每年都在基地过年。

  对于这些年南繁的变化,乔卫华感触颇深。“与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回忆,第一次来海南育种,他和同事从山东出发,坐飞机、大巴、三轮车,花了近一周时间才在三亚安定下来。

上一篇:海报 | 一雷惊蛰始!听,海南春之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