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之窗,海口在线,海口热线,海口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海南周刊 |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2-08-08

文\ 徐晗溪

8月2日,在作家陈忠实诞辰8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了“陈忠实的精神与《白鹿原》的魅力——纪念陈忠实诞辰80周年特别直播”活动,吸引了不少读者关注。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一直深受读者喜爱。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白鹿原》奠定了陈忠实在文坛的扛鼎地位。在《白鹿原》持续出版至今的30年里,随着一代一代读者的热烈反馈,其经典性意义正在不断地被发现、被解读、被丰富着。

晚年陈忠实。邢小利 摄

源于土地的创作

陈忠实出生于1942年,老家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他在白鹿原北坡根下的祖屋里出生,在白鹿原下的小村庄里生活了很多年。他曾在他的散文《原下的日子》里,引用诗人白居易的七绝描述他对故乡老宅的情感:“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成为专业作家之后,陈忠实仍然眷恋着那片土地。40岁那一年,他决定回到荒僻的原上祖屋。潜居10年,写下《白鹿原》。8月2日的直播活动,除了首次展映陈忠实诞辰80周年纪念片外,还邀请了文学评论家白烨、《白鹿原》的初版责编何启治、话剧《白鹿原》的编剧孟冰等五位嘉宾,针对陈忠实其人其文展开特别对话。

何启治认为,“《白鹿原》作品中惊人的真实感、厚重的历史感、典型的人物塑造、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来自陈忠实在广袤大地上长期的沉淀。”这份沉淀源于他忠实于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关中平原上,出生、长大成人,随后劳作在这片土地上,从民办教师到公社干部,再到专业作家,都与乡村息息相关,实实在在地浸润于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中。

《白鹿原》书影。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陈忠实曾在创作随笔中提到,1982年冬天,他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他决定回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二十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在写什么人的问题上,陈忠实学习和接受的当然是“写人民大众,不写个人”这样的文学观念。这一点,也形成了陈忠实一以贯之的文学立场和观念。陈忠实的笔下,特别是他的小说,从1974年的《高家兄弟》到1979年的《徐家园三老汉》,再到1988年至1992年的《白鹿原》,直至2001年的《日子》,所写的对象,都是人民大众,是农民,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忠实精神成就文学创作

陈忠实曾经认为:“长篇小说是一种令人畏怯的太大的事,几乎是可望而不敢想的事”。但同时,在他进入44岁这一年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50岁这年龄大关的恐惧。如果我只能写写发发如那时的那些中短篇,到死时肯定连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也没有,50岁以后的日子不敢想象将怎么过。”

上一篇:文昌冯坡10口违规养殖塘全部破坝填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