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祥帅 编者按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曹量教授的音乐学专著《黎族音乐志》,不久前由南方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获得了省委宣传部2020-2022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五个一工程”)。 该书以音乐考古为切入口,除了纵向梳理黎族音乐的发展源流,还以歌乐、舞乐和黎族的代表乐器为载体,通过横向比较研究,系统性地介绍了海南岛黎族音乐由古及今的演化过程。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是记载在《说苑》中的一首古老诗歌,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更是成为男女表达爱意的名句。 2月12日上午,在市海甸岛“三合缘”读书会上,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曹量教授以一首脍炙人口的《越人歌》为始,面对闻而来的书友们,畅谈了其研究黎族音乐的成果和感悟。 ![]() 令东演奏 本文配图均由曹量提供 源—— 追溯到春秋时期 《越人歌》本是春秋时期一位越人歌手为楚王子献唱的情歌,无奈楚王子听不懂越语,乃命人翻译成楚语,即我们现在看到的诗句。 那么这首古越族的歌曲和黎族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语言学已表明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过对黎语和其他同属这一语族的壮语、傣语、侗语、水语等的对比,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古代民族的同源现象。而海南黎族的源头就是古越族的一支——骆越。有语言学家将《越人歌》中记录的汉字上古音、中古音与一些壮侗语族的词汇进行对照,惊奇地发现这些唱词的发音与我国南方各族语言多有联系,其中有许多词语发音一致!从而在语言学角度说明黎族与古代越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已故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林惠祥先生(1901年—1958年),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他说过:“越以百称,明其族类之多,如在春秋时期有于越,战国有杨越,汉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尚有山越,杂居于九郡之山地,足证汉以前百越之多称为不诬也。” ![]() 《黎族音乐志》书影 “百越”一词出于先秦文献,是对中国东南沿海及中南半岛一带非华夏民族的统称。 曹量教授在《黎族音乐志》中提出,从新石器时代伊始,来自大陆方向的古代越族先民,就开始向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整个南洋群岛迁徙和流动,其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区域。这一观点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器—— 代表乐器的文化内涵 曹量将黎族乐器分为两大分类:一类主要伴随黎族人的劳动和集体生活,多在聚会宴饮、节日欢庆、风俗仪式和劳动过程中使用,如吹奏乐器唎咧、牛角号等,打击乐器叮咚、铜锣等,这类乐器声音洪亮,穿透力强适合在集体聚会的时候演奏;另一类音量小,音色委婉细腻,如鼻箫、口弦、灼吧等,主要用于个人抒怀,或者男女表达爱意时使用。前者可以通过“合乐”的形式出现,后者多为独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