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之窗,海口在线,海口热线,海口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海南周刊丨一段跨越三个世纪、传承六代的唢呐传奇 只为声声唢呐情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2-07-18

  文\图 邱江华

  市琼山区儒传村路口,有一家唢呐制作厂,乍一看,它并不起眼,隐没在各种小店铺中,没有正经的门店,甚至连块牌匾都没有,路人难以注意。但是,走进厂房,却别有一番天地。

  近30平方米的空间里,满地堆放着长形木头,还有3台数控机床,高速运转的马达发出轰轰声响。丛洋和父亲丛文新是这里的“掌柜”,他们忙碌其间,或为新制的唢呐打磨内膛,或调音。

  泛黄的编织手套、简朴的衣着、发旧的眼镜……这对父子看起来与一般的工人无异。细细聊开,才发现,沉淀在他们过往人生里的,是一段跨越三个世纪、传承六代的唢呐传奇。

  一声唢呐拴住少年心

  操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腔,显然,丛氏父子二人不是海南本地人。2021年4月,丛洋从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通过人才引进到海南大学,从事唢呐教学科研工作。此行,他为的是唢呐,但他从东北老家带来的,不仅是唢呐,还有整个丛氏家族与唢呐的不解之缘。

  如果非要追溯时间,那丛氏家族与唢呐的故事可以从清末说起。“我太爷爷曾在鼓乐班当学徒,学会了唢呐演奏和制作,现在算起来,我家从清朝末期就开始演奏和制作唢呐了。”今年72岁的丛文新说起唢呐,言语间满是自豪。

  作为丛氏唢呐第四代传承人,丛文新自记事起,就听着爷爷和父亲吹唢呐。时至今日,丛家传承下来的唢呐,已有上百年历史,多数已经开裂坏掉,但仍被丛文新小心翼翼珍藏着。这一支支唢呐,凝结着丛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缩影。

  “在那个年代,吹唢呐并不是什么骄傲的事,甚至会被人看不起。”丛文新回忆说,父亲和爷爷为了糊口饭吃,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他们就去吹一段。“运气好时,碰到人赏几个钱,大多时候,是吃别人酒席剩下的冷饭,日子过得苦啊。”

  出生于唢呐世家,丛文新从小对唢呐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小时候,父亲吹唢呐,我就在旁边听,听着听着,竟能把调哼出来了。”丛文新说,不过,一生贫苦的父亲,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他接着走这条路。

  “他一直希望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别像他们一样吃苦挨累,还不受人待见。”没人教,丛文新就趁父亲下地干活时,偷偷练习。记不清挨了多少顿打,极具天赋且刻苦的丛文新终于打动了父亲。11岁时,他开始学习唢呐,也正式成为丛氏唢呐第四代传承人。

  少年时期的丛文新锋芒毕露,还在一次万人音乐会露过脸。“16岁时,我已经能演奏许多乐曲,拿手曲目包括《百鸟朝凤》《一枝花》等。”丛文新还记得,一次他参与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在万人广场演奏了唢呐曲《天大地大》,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让他热泪盈眶。

  唢呐是父与子的暗号

  老一代人吹唢呐,东奔西走,为谋生计。到了丛文新这,他渐渐吹出了名气,他开始思考,吹唢呐这门丛家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技艺,是家族的根,不能丢了。

  “从六七岁起,我就开始和父亲学习唢呐表演和制作。”丛洋说,不过,相比起父亲的痴,他对唢呐最初并没有表现得十分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