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民俗、发展水平等差异,决定了农村环境整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因地而异 “小桥连曲径,台门通人家”,这是粉墙黛瓦的绍兴新未;“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这是竹海空蒙的安吉高家堂;“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这是桃花烂漫的桐庐阳山畈……浙江大地上,一个个美丽乡村各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发端于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正推动浙江乡村量体裁衣、精耕细作,不断实现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活的跃升。 绘就浙江美丽乡村的妙笔,如何进一步为全国乡村建设添彩助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这8个字,可谓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方法论。尤其是对于地域广袤、情况多样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人人都渴望干净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但地理、民俗、发展水平等差异,决定了农村环境整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因地而异。比如在厕所无害化改造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不同,难以统一步伐;制定分层次的行动目标,反而有助于整体推进。事实上,合理确定整治标准,综合考虑建设时序,集中力量解决急需问题,才能收获治理实效。某省曾公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负面案例,其中有的村庄忽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裸房整治等重点工作,而去建大公园、大广场、大牌坊、大型旅游观光项目。类似行为,不仅背负了沉重财务负担,也背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值得警惕。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绝不是要把农村变得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自然禀赋、民俗特点,充分发掘村庄原有的个性与特色,更好保护山水田园,为文化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实践中,有的地方搞一刀切,非得把农村和城市建得一个样,把村与村建得一个样,让村庄失去了灵魂。结果,弄得一些乡村仿古、仿洋盛行,场所景观杂乱无章、人工痕迹过重,缺少社会人文支撑……千村一面、形式主义等弊病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保护乡村风貌,建设美丽乡村,亟待我们汲取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与智慧,从“一村一品”“一村一魂”“一村一韵”中得到启示。 云南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街巷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护情况。他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说到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本目的在于为乡亲们谋幸福。牢牢把握这根准绳,时时处处对焦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才不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跑偏走样。 15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千万工程”绘就了乡村建设发展的美丽画卷。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创造性推广和吸收浙江经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把广阔农村建设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为美丽中国增添更多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