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科技 娱乐 关注 房产 财经 健康 教育 生活 评论 汽车

八卦

旗下栏目: 八卦 红人 追星 综艺

“破冰者”于金伟的甲方乙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01
摘要:“破冰者”于金伟的甲方乙方

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热播剧《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以下简称《破冰者》)的特殊之处,除了它“黄金档近年罕见”的缉毒背景,还是号称“品质国剧福地”北京卫视最资深的大剧买手于金伟“下海”创业后的第一部作品。

一方面,于金伟入行28年,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过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发行人,之后在北京电视台做制作人、购剧人,抢下的《甄嬛传》《红高粱》等至今保持着各项收视纪录。《破冰者》能成为题材的“破冰者”并在三年前立项时就准确“踩”上如今管理部门收紧古装大力发展现实作品的“点”,可以说,这种对于项目、市场的准确预判,并非偶然;另一方面,从手握平台大权的甲方“沦落”成自生自灭的乙方,她也更加看清行业的问题所在,资本驱动的大环境下,追求品质之举步维艰,她坦言多次体验到了什么叫绝望。

于金伟说,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经历,给她打下了很深的思想烙印:“虽然原创是件很痛苦的过程,但真正的创作,必须要引领行业。这是已经被《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一批作品证明过的。”

在北京电视台的长期购片资历,又使她积累了一整套严谨的项目判断经验,“项目判断,先看剧本再看导演和演员。剧本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编剧或者作家写的,一种是导演写的。这两类剧本前一个叫效果图,后一个叫建筑结构图,无论哪种只要基本结构好、人物设定好就可以,不能以阅读快感定胜负。”

“导演评估,是要看他的过往作品,他对画面的掌控能力。演员,则要看演技、看积累,看是否有挖掘的潜力。”于金伟认为,如果项目在评估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但市场却存在“偏见”的话,那就要有一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破冰者》无疑就是这种经验的最好实践。“我们现在拍的任何作品,都是两三年之后才播出,所以一定要敢于在别人之前做一些判断。这就是行业最核心、最专业的东西。”

不过,于金伟心目中颠扑不破的专业性准则,在她成为乙方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破冰者》的运作周期赶上了电视剧受资本冲击最猛烈,全行业最浮躁的时间段。例如《破冰者》的剧本已经打磨到“在任何一家平台方都能‘一眼过’”的成熟度,但是谈演员时竟然屡屡碰壁,“资本疯狂抢演员到什么程度,就是当你的预算上限是3000万,还在谈能不能2700万,那边突然打电话来说6000万你来不来。演员都是在被砸蒙的状态下走的。”

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于金伟冷静认识到不能跟着一起“疯狂”,要拼品质,拼情感、情节和情怀,回到观众对电视剧最本质的需求。“能做的就是坚持一个信念,坚信这种制作精良、有价值的原创剧,管理部门有判断的眼光,观众有欣赏的水平。”

“甲方”于金伟

身为购片人 一定要进入剧组状态

北青报:原来您是体制内的甲方,现在是市场中披荆斩棘的乙方。站在新的角度,您现在反思当您身处高高在上的平台,对制作公司提的哪些要求其实是有偏差的?

于金伟:提要求你要懂行,你要提到关键点上。我通过去剧组探班,意识到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不论是公司还是电视台,发展太快了,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但是行业成长太快之后,人可能就跟不上,没有那么快就成熟起来。

我原来探班的时候,很少跟很多电视台一起探班,因为我知道剧组是演给我们探班的人看的,不是正常拍摄。所以我探班跟别人都不是一个时间,去了早晨就跟剧组同时出工,晚上同时回来,然后再去机房看素材,这样综合看了拍摄现场,看了导演的监视器,然后再看演员的表演,再看剧组的管理,一个星期左右回来,就知道这个片子是否可以买。一个好的剧组管理是有条不紊的,导演拍摄方式是一天看不出来的,必须看常态才能看出来。那个时候剧组也会邀请我探班,说今天拍哪场戏特别好,把那个山头炸平了,全埋炸点,特别壮观等等,我听到这种就说不去了,为什么要去看炸山头,那就是看热闹。

他们说我跟组的时候完全跟在电视台里是两个状态,跟剧组人员是一样的。那个时候跟《红高粱》组,把我们都耗病了。我跟曹平(郑晓龙导演固定制作人)住隔壁,他们早晨很早,房间门口拴一个袋子,里面搁一张饼,一杯豆浆,我待了三天之后终于忍不住跟曹平说,怎么这么抠门?都不给个鸡蛋吃,怎么只有白面饼、豆浆?吃了一天嘴里没味。曹平说我不吃鸡蛋,他们以为你的跟我的一样,其实是有鸡蛋的……

身为购片人,一定要进入剧组状态,你才能知道这里面的真实情况。中午吃饭,我A组和B组都去看,我就问黄轩,朱亚文那个饭为什么比别人的多,跟我们不一样?他说亚文要健身,要保持肌肉,所以他自己给自己加餐。你只有了解演员,才会跟他们打成一片,因为熟悉,后期宣传配合度就会更高,这些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乙方”于金伟

制片人挣的就是受憋的钱

北青报:您为什么要选择《破冰者》作为转型的第一个作品?

于金伟:我有一次碰到一位警察,他说你们为什么不拍点歌颂公安民警的戏?拍得好也可以是黄金档。我就回来跟大家开会,他们都很奇怪,为什么要碰这个选题?首先现在创作就很难,审批又很难,谁愿意冒这个风险?我说试试呗。

编剧开始写剧本的时候还没有结婚,在写剧本的中间,经历妈妈患癌,外婆去世,妈妈去世,然后她结婚都没有办婚礼,只在家里写剧本,到现在儿子都一岁了……

我觉得我做不好的话都没有办法跟人家交代,但是拍的时候,正好赶上大古装大IP最火。当时排演员,问谁谁不来,一问人家,人家问你这是古装吗?大男主,大女主吗?我说都不是,人家就不来了。我谈演员谈到了香港、台湾,他们提的条件都非常苛刻,我觉得给你这么好的剧本,你怎么会提这种条件?当时特别绝望,那是最艰难的时候,从2016年年初一直谈到2016年10月开机。

有一次我跟李晓明老师抱怨,我说制片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工作?我觉得特别崩溃。李老师说你以为制片人是什么样?制片人挣的钱就是吃苦、受罪、受憋的钱。

后来我想了想,我说这样的话我有什么可抱怨的?你就是干这个的,谁都可以憋你,你就在悬崖这边,你不跳下来就没有办法。后来我想通了,既然没有地方可退,你就是最后一道防线。

“转型”心得:坚守品质,不惧微利

北青报:今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了现实题材的主导位置,大家都说这时候横空出世的《破冰者》真是踩在点上了,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于金伟:我在这个行业干了28年,其间经历了很多行业的变化,从节目交换到市场经济,就开始带广告,开始卖片子,其实这些年来留下来的作品,或者被别人记住的作品都是那些现实题材的,或者说古装戏真的是脚踏实地反映一段历史,说白了就是有情节,有情感,有情怀的作品。你要想做更高层次的东西,就得有原创和创新,才有可能成功,结合中国观众的需求,有原创的内容才更好。

《破冰者》真的是原创和创新,这个题材他们说十几年都没有遇到过,也造成了演员谈得艰难,以及拍摄艰难。谈演员谈了半年多,拍摄了5个月。我跟他们讲好作品是一条一条拍出来的,你不拍怎么能够有好作品?不能光看人家这个戏好,那个戏好。你不给我时间,我怎么拍?所以,我们谈演员的时候,首先你得保证给我足够的拍摄时间。

另外我真的是驻组的制片人。这个景导演不太满意,但是便宜,那个景导演觉得特别好,但是贵,我一定用那个贵的。有的时候为了拍个景,开车几个小时去一个地方。整剧我们从厦门到广东到三亚转场三个,一大组转场是很高成本的,这个剧当年制作成本是高于演员成本的,这也是挺难得的。当时以我们的判断,没有集中所有的钱去砸一个所谓的大腕或者流量小生,我想还是要保我们的制作,我相信这个市场最终会为品质买单。

我们当时就是坚守、坚持了一下,跟别人不一样。虽然我们的利润是微利,甚至不赚什么钱,但是你要做出一个好作品,如果市场能够认可,总比我追着一个别人做过的东西要好。我觉得做制作得有前瞻性,你现在做的作品是为了两三年之后播出的,你现在追着这些热点,两三年之后可能已经过时了。我心里一直有这个想法,想做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可能领先一小步就是创新,但是做起来特别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