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我们还有充足的宏观政策工具可用,能够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更要认识到,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充足的宏观政策工具可用,能够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宏观政策重在逆周期调节,节奏和力度要能够对冲疫情影响”。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让宏观政策更精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有必要以辩证思维处理好四对关系。 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在时间上具有递减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均衡性。疫情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不同地区和行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逆周期调节绝不是搞“大水漫灌”,而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比如,财政政策方面,在已经出台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再比如,货币政策方面,应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为防疫重点地区单列信贷规模,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等。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总的看,这次疫情所形成的冲击是外生性冲击、短期冲击,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内生活力和韧性,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因此,在宏观政策安排上,既要立足当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更要着眼长远,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比如,立足当前,有必要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着眼长远,应该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我们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 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这次疫情确实对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产生了影响,但要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而且,这次疫情只是改变了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通过在供给侧下功夫,释放被疫情影响的需求并创造新的需求,大有可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比如,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比如,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政府包办,更不是指简单地下达行政命令,而是要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相关部门既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又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应分类别、分区域,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在实施宏观政策时,应注重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法治维护市场有序运行,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9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