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2月14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庄晓珊 实习生谢雨)2月14日,海南召开会议发布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第一批),涵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金融改革创新两大内容,具体包括商事登记 “全省通办”制度、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减免商事主体公示负面信息、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八项内容。 一、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 我省原有的企业登记模式带有浓厚行政审批色彩,注册官分别归属与省市场监管局和各市县工商局,导致商事登记的标准、流程和尺度并不统一,且多为现场受理商事主体登记业务,提交的登记材料多,申请人申报企业登记不够便利化、人性化、智能化,不利于群众办事。为破解登记难题,率先推行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 (一)主要做法 率先推行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即商事主体通过全岛统一的登记平台(海南e登记)自主申报登记,由登记平台自动审核通过,特别情况需要核验的,由登记平台在全省随机选派注册官进行核验。省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唯一登记机关,统一核发营业执照。市、县(区)、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再现场受理商事主体登记业务,但保留登记窗口,为申请人提供登记咨询、引导、协助办理等服务,便利群众办事。 “全省通办”的主要流程是:对商事登记申请人填报的格式化登记信息,登记机关通过全程电子化的登记平台自动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的非格式化电子文件,以及需要审核、核验的特别情况,由登记机关从全省范围内随机选派注册官依法进行审核。 (二)实践效果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推行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就是将海南全省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在全省范围内随机选派注册官,对全省的商事登记业务进行统一办理,有效调配注册官资源,以达到商事登记最大便利化。“全省通办”统一了商事登记的标准、流程和尺度,并打破了管辖地的限制,减少了注册官的自由裁量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即到即办,实现工商注册登记、印章刻制、申领普通发票、企业社会保险登记等流程3个工作日内办结。(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 原有的简易注销登记规定公告时间为45日,公告方式为报纸公告,存在公告时间长、费用大、注销程序不够简化等问题,不便利商事主体快速退出市场。为让更多的商事主体享受简易注销这一便利化改革成果,进一步简化简易注销登记申请材料,率先简化简易注销公告程序。 (一)主要做法 根据《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符合条件的商事主体申请简易注销登记的,可以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告,公告期为7日。《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将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原来的45日大幅压缩至7日,这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制度创新;公告方式也由报纸公告改为更加简便的公示系统公告。 (二)实践效果 开始实施简易注销登记以来共办理简易注销业务4100多笔。一方面,将简易注销公告方式由报纸公告改为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更加便利商事主体快速退出市场,节省了公告费用,节约了办事时间。另一方面,对简易注销程序的进一步简化,积极回应了企业“退出难”的社会关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三、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 目前,商事主体缺乏自我纠错的动力,没有积极主动地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激励商事主体主动自我纠错,率先探索信用修复制度。 (一)主要做法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构建自主自新的信用修复机制”的有关规定,《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推行信用修复制度,鼓励商事主体通过履行法定义务、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等方式修复信用,登记机关将信用修复情况作为商事主体从“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移出的重要条件。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未按照规定履行相关义务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商事主体自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之日起满3年未再发生列入情形,可以通过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告其履行公示义务和拟申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息,信用修复公告期为30日。 (二)实践效果 一是激发已有失信记录的商事主体自我纠错的动力,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二是促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推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海南信用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减免商事主体公示负面信息 现有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需公示商事主体的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监管信息,公示义务较多,特别是公示行政处罚等负面信息,造成有些商事主体不愿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主动公示监管信息。为激励商事主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率先减免商事主体公示负面信息。 (一)主要做法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商事主体的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监管信息;商事主体应当通过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其出资、行政许可、股权变更等信息。在商事主体公示的信息事项中,免除了商事主体公示其受到行政处罚信息的义务,这是《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制度创新,该项内容已由监管部门公示,商事主体无须再公示此项信息。 (二)实践效果 一是商事主体不再公示行政处罚等负面信息,减少了公示义务,节约了成本,减轻了负担。二是激励商事主体更加积极主动通过公示系统对应当依法公示的正面信息予以公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 改革以前,我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按照分片区,计划性实施,图审机构未放开市场,属于垄断性质。同时,图审业务涉及的气象、人防、消防等多个部门,审查环节多,审查效率低。我省首先突破国家住建部要求(独立法人的专门图审)的方式,将图审机构向市场完全开放,其次是将原来由气象、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进行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技术业务工作,全部交有已完全市场化的图审机构进行,各部门直接认可一家图审机构出具的审查合格证,解决了审查机构垄断和各部门多头审查问题,提高了图审效率和质量。 (一)主要做法 放开施工图审查市场。从2015年起,省住建厅以突破国家住建部要求(独立法人的专门图审)的方式向市场完全开放,允许具有甲级勘察设计资质的设计企业以内设机构方式开展图审业务试点,对住建厅主管行业协会成立的两个图审中心进行改制。 开展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省住建厅联合气象局、人防办、公安消防多个部门实行施工图“多审合一”改革,由一家房屋建筑类图审机构负责气象、人防、消防等各部门所涉及的所有施工图技术审查工作。 (二)实践效果 施工图审市场放开后,全省图审机构由2015年的6家增加至19家,极大的提高图审效率,开了全国放开施工图审查市场的先河。 2018年5月全面实施“多审合一”改革后,企业由原来需跑多个部门变为到一家图审机构解决施工图技术审查问题;将人防部门原来进行人防技术审核的5个工作日审查时间,消防主管部门进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的20个工作日审查时间,统一压缩到了目前最多3-5个工作日(人防5个工作日和消防3个工作日)的备案时间。实现“进一家机构,审一次图纸,出一个结论”的全流程联审联办,方便了企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图审“多审合一”改革的步子。(省住建厅)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有效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使金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海南遵循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动海南金融业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前行。 六、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与交易机制”。为实现海南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突破,省知识产权局委托中国信达海南分公司、信达证券作为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资产支持证券的组织协调方、发行方,2018年12月2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意味着海南省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我省中小微企业拥有的专利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资金短缺、融资难、无形资产转化为产出能力弱,限制了知识产权的创新驱动作用发挥,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是确认发行主体。首先,通过多轮筛选、甄别,在权衡知识产权数量、公司资产规模、利润水平、行业领先度等因素后,最终选取标的企业。其次,标的公司与券商、评级机构、会计机构、法律机构、银行、交易所等多方主体高度配合。 二是确认基础资产。为了基础资产预期未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确定发行规模及提高行业认可度,对基础资产现金流的质量、稳定性、权属状况严格把关。同时,将知识产权产生的现金流从企业收入中剥离出来,并对现金流形成闭合监管。 三是引入担保主体。引入担保机构作为差额补足人,作为外部强有力的主体为其增信,从而提高资本市场对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的认可度。后续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可由担保机构或成立知识产权融资担保基金,予以增信。 (二)实践效果 一是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行,实现了知识产权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知识产权运用提供了新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模式,有利于加快创新价值流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知识产权真正成为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引擎。 二是“奇艺世纪知识产权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募集资金4.7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海南分公司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省知识产权局) 七、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 天然橡胶是我国的重要农产品和战略物资,也是海南广大胶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产业。目前,海南天然橡胶年产量为3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4.12%,涉及胶农70多万人、产业人口200余万人。在海南中部地区,售胶收入在当地农民生产收入中的比重高达60-70%。近年来,国际胶价持续低迷,天然橡胶价格从2011年的4.2万元/吨跌到目前的1.1万元/吨,跌幅达74%,胶工和胶农的收入大幅下降,导致人们的种胶割胶意愿不强,从业人员大量流失,出现了胶园弃割、弃管、弃种等一系列问题,给国家战略物资安全和海南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决定探索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方式,破解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主要做法 按照种植对象区分,海南天然橡胶主要分为农垦国有胶(主要由海胶集团经营管理)和民营胶(即农户及除海胶之外的其他生产经营组织)两大类。经反复调研,扣除劳动力成本,胶农的割胶意愿值一般在12元/公斤(折成干胶)左右,即一旦干胶市场收购价格低于每公斤12元,胶农便会因亏损较大而放弃割胶。 1、设计不同保险产品。根据上述具体情况,在积极借鉴、分析“保险+期货”模式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出了可在全省实施的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并将其设计成两种产品模式,即民营胶价格(收入)保险和海胶集团收入保险。 一是民营胶价格(收入)保险模式。该模式保险金额为15元/公斤,直接对标当地收购价格,保险费率12%,单位保费1.8元/公斤。保险期限内,一旦收购均价(由物价部门定期采集发布)低于15元/公斤(折成干胶),保险机构便按照保险条款中对应的赔付比例及绝对免赔标准进行赔付,确保约定期间内无论收购均价多低,胶农的整体割胶收入(售胶收入+保险赔款)都不会少于每公斤12元这个最低割胶意愿值,以充分调动胶农割胶积极性。该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保险+期货”模式只盯着期货市场价格波动,不仅可以解决橡胶收购价与期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基差风险问题,还有助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树立起依靠双手劳动脱贫致富的正确“义利观”,真正促进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称得上是“保险+期货”模式的创新版和升级版。 二是海胶集团收入保险模式。海胶集团收入保险的保险金额为16元/公斤,直接对标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的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保险费率16.8%,单位保费2.69元/公斤。保险期间内,一旦期货平均价格低于16元/公斤,保险机构便对海南橡胶集团低于成本的差额部分给予赔付。另外,因自然灾害引起的产量损失部分,保险机构也予以赔偿。 2、实施不同运作模式。对于海胶集团天然橡胶收入保险,在投保方式上采取全省一张保单的统保业务模式予以推动。而对于经营形式分散、各地收购价格不尽相同的民营胶价格(收入)保险,则主要采取单户自行投保、若干户联合投保(主要是种植合作社投保)、村委会或乡镇统一组织投保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本着“就近、就简、快捷”和“公开透明”等原则组织发动胶农的投保方式。 (二)实践效果 开展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工作以来,全省已有农垦国有橡胶213万亩和1.76万农户(其中贫困户胶农6193户)约22.68万亩民营橡胶实现参保,财政保费补贴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达18.73亿元,财政资金效益放大14.41倍,已决保险赔付2.58亿元,预计2019年还将产生近20,000万元的赔款。在保证天然橡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胶农胶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胶农特别是贫困胶农增收,解天然橡胶的生产保护工作困境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国扶办领导充分肯定,中央农办原副组长袁纯清同志到我省专项调研橡胶保险情况。(省财政厅) 八、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建设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价格指数发布中心”,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积极探索,在前期中橡电子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设立全国首家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2018年12月18日,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在海口揭牌,这标志着全国首家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交易中心立足现货交易,为国内外广大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互联网+热带农产品线上线下于一体的交易平台,发挥市场在农产品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自主交易、协商定价,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此举将进一步提升海南热带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增强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在全球的话语权。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开展大宗商品网络单向竞价交易模式。自主研发倒计时交易系统进行海南垦区天然橡胶统一竞价销售平台交易业务及海南垦区大宗生产物资统一竞价集中采购平台交易业务。二是联合协同云南农垦、广东农垦共同利用农产品中心交易系统进行垦区天然橡胶网上公开销售交易,实现跨区域交易交收,打造全国国产天然橡胶现货交易网络平台。三是联合协同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开展20号标准胶(TSR20) OTC交易交收业务,探索进口橡胶保税交易交收业务。四是协同海南垦区内企业、地方政府,采取政策优惠等政策,积极吸引槟榔鲜(干)果网上公开交易,弥补行业交易信息不对称短板,实现槟榔种植户增收。 (二)实践效果 一是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橡胶现货交易平台。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运营以来,组织各类橡胶产品交易,打通贸易链条,合同履约率100%。实现青岛保税区TSR20保税仓单注册量3.6万吨,交收1.95万吨。 二是发挥在农产品交易中的监督功能。在为交易提供服务和鉴证的同时,加强对交易主体资格和交易条件、交易行为及交易程序的合法性、交易标的真实性、交易价格的合规性以及重要交易合同款进行审查,为众多交易会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了交易平台“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增强了农产品交易会员的议价能力。通过信息公开解决信息不对称短板,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短期周转资金困难,有效地提升了交易会员的议价能力及经营规模。 四是有效地实现农产品价值,避免彻底沦为期货交易的附庸。通过交易中心进行大规模、多等级、多品种的现货交易,有效地实现农产品的真实价值,在以投机为主的期货交易产生的价格冲击下能保持产业的延续性。(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相关新闻:
|